
皇城南部有一座非常奢华的别墅群,建筑宏伟壮丽,堪称当时的第一。主人是御史中丞崔宽,他命令拆迁队悄悄进入别墅群,在围观人们的叹息声中,将这些豪华的别墅一一拆除浙江配资门户网,完全摧毁。与此同时,在邠州的行营中,歌舞升平、觥筹交错,中书令郭子仪正在热情款待宾客,大家尽情享乐。但突然接到密报后,郭子仪的脸色瞬间变得沉重,随即下令减少宴会的歌舞表演,减少了五分之四的音响和娱乐。就在同一天,京兆尹黎干也表现出了异常。他突然改变了以往高调出入的习惯,迅速将原本百余骑的侍从减少到仅剩十骑。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,发生在同一天,从京师到各地,官员们纷纷“变奢从俭”,从高官到小吏,短时间内“变革”无数。
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,源自杨绾拜相的消息传出。
(一)平分津贴
杨绾出身于一个儒学世家,自幼聪慧,早早就显露出非凡的才能。成年后,他不断学习,精通经典和史书。在唐玄宗主持的一次特别考试中,杨绾以“辞藻宏丽”、精通诗赋的优异成绩拔得头筹,因此被破格提拔为谏官。安史之乱爆发后,叛军攻占了长安,杨绾等旧臣被俘,困在京城。得知唐肃宗即位后,杨绾竭尽全力逃脱险境,经历了种种困难终于赶到灵武,拜见新帝。新朝刚刚建立,急需贤才,杨绾的到来令朝廷和众臣大为高兴,他被任命为中书舍人,兼修国史。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的秘书,杨绾因资历深厚被尊称为“阁老”,按照官场规则,他本可以领取本部门五分之四的津贴。但杨绾认为既然大家职务相同,不应因年龄或资历差异而差别对待,他坚持所有的办公津贴应该平分,最终这一举措得到了舆论的广泛称赞。
展开剩余73%(二)清正拜相
杨绾在担任吏部侍郎期间,因高瞻远瞩的眼光上奏改革建议,成功说服唐代宗停止了带有侥幸心理的“童子科”考试,广受好评。后来,他接管了官员的选拔工作,严格甄选候选官员,公正清廉,百官纷纷佩服。他虽然极力避免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,但作为官员,往往身不由己。当时奸相元载掌握大权,许多朝臣为谋取私利,纷纷附和他。然而,杨绾始终保持着“孤立中道,清贞自守”的态度,公事公办,私下不与元载结交。元载心生嫉妒之心,暗中打压杨绾。为了挤兑杨绾,他利用唐代宗诛杀权宦鱼朝恩的机会,以鱼朝恩曾兼管国立大学玷污了最高学府为由,建议提拔杨绾担任国立大学校长,表面上是尊重杨绾,实际上是想把他从实权岗位挪到一个闲散的位置上。然而,元载的阴谋最终失败,因为杨绾的清廉和正直与元载的贪婪形成了鲜明对比,百官对杨绾的好评使得唐代宗坚决否决了元载的提议,反而决定将杨绾纳入宰相的考察目标。唐代宗处死元载后,杨绾终于被任命为宰相,成为“久积公辅之望”的人物。
(三)厘革旧弊
杨绾拜相后,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力图恢复大唐的国运。他首先提出裁减冗官,针对各州刺史兼任兵权的情况,提出建议,取消了“团练”和“守捉使”这一职务,理顺了军政和朝廷与地方的关系。接着,他建议收回地方权力,根据唐朝旧制,刺史必须接到朝廷的“鱼符”才能离任,而采访使则有权暂停刺史职务。杨绾认为,应当减少采访使的权力,限制刺史的职务,防止地方权力过度膨胀。这一措施大大增强了朝廷的中央集权。
同时,杨绾还建议区分兵种,规范藩镇兵员的数量,严禁藩镇私自募兵,确保了军队的正规化和战斗力。他还调整了俸禄制度,统一了京官和地方官员的薪资,确保了各地官员的收入公平,并进一步加强了官员的责任心和纪律性。这些改革使得朝廷逐步恢复了秩序,恢复了盛世局面。
(四)鞠躬尽瘁
杨绾在政治上严于律己,生活简朴。他历任高职,却从不关注自己的家产和生活开销,而是将每月领取的俸禄“分给亲友”,直到发完为止。他交往的朋友多为名士,而他自己则不涉名利,常与朋友们“清谈终日”。他对一些有心交往的朋友却有心机,故意谈一些高深的哲理,使那些想借他谋取职位的朋友不好意思再开口,最终自觉离开。杨绾的德行和声望日益提高,许多士人纷纷慕名而来。
然而,正当唐代宗准备依靠杨绾继续推进改革时,杨绾因过度劳累而突然病倒,病情急剧恶化,卧床不起。唐代宗非常着急,特意命令他在中书省休养,并时常派人去询问病情,亲自送医救治。即使杨绾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,唐代宗依然不遗余力支持他提出的改革措施,给予他极高的恩遇。
尽管唐代宗竭尽全力挽留,但杨绾最终还是因病去世,享年六十。消息传来,唐代宗非常震惊和悲痛,长时间无法平复心情,甚至暂停了三日的朝政。唐代宗深感遗憾,认为上天似乎不想让自己完成一番太平盛世,否则为何如此迅速地夺走杨绾。
杨绾尽管在宰相岗位上只待了三个月,但凭借着他的清正廉洁和改革措施,成功地整顿了朝政浙江配资门户网,恢复了朝廷秩序,给唐朝带来了新的希望。杨绾也因此被后世称为“唐之贤相”,为历史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。他的一生证明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,而在于它的深度和意义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